利用堆肥设备调控堆肥参数,过程控制参数包括通风、温度以及氧气浓度。
1.温度控制。发酵过程中,必须测定堆层温度的变化情况。堆体发酵温度应控制在55℃~70℃,当堆体温度超过75℃时,应进行翻堆或强制通风;堆层各测定点温度均应保持在55℃以上,且持续时间不得少于7d,发酵温度不宜大于75℃,而且在65℃~70℃的高温期维持3d以上。覆膜发酵周期内,堆肥温度达到60℃以上,保持7d~10d可翻堆1次。翻堆时需均匀彻底,应尽量将底层物料翻入堆体中上部,以便充分腐熟。注:在堆肥发酵第10天建议翻堆1次,提高发酵效果,保证收益。
2.水分控制。随着堆肥发酵含水率逐渐下降,到覆膜发酵结束时含水率应在35%~45%。
3.氧气浓度控制。发酵过程中,应进行氧气浓度的测定。必须通过强制通风使堆体内氧气浓度保持在8%以上,宜控制在10%~15%。跟踪耗氧速率,及时调整通风量,标准状态下的风量宜为0.05Nm3~0.20Nm3/min·m3;风压可按堆层物料每增加1m,风压增加1.0KPa~1.5KPa选取。通风次数和时间应保证发酵在最适宜条件下进行。注:发酵初期,通风量以膜鼓起且膜可压住为主,但后期以长时间通风去水为主。
4.控制方式
覆膜发酵过程可选用参数控制、节点控制等控制方式,参数控制方式宜选择温度-氧气浓度联动控制,节点控制方式可选择时间节点控制、温度节点控制以及时间-温度节点联动控制。
5.去膜
覆膜发酵周期一般应大于20d,判断腐熟度,指标见表5。终止覆膜发酵时,发酵物料不再升温,去膜,堆体无臭味、颜色为灰色、灰褐色或黑色。
6.二次发酵
若需要进一步提高堆肥产物的腐熟度,可将堆体移出覆膜发酵区继续堆置15d~30d,中间翻堆1~2次。二次发酵也叫陈化或后腐熟,过程包括降温期。
有机肥发酵系统设计原则:
1.认真贯彻国家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方针和政策,使设计符合国家的有关法规、规范、标准。
2.综合考虑粪便的质量、粪便的特征,选用的工艺流程技术先进、稳妥可靠、经济合理、运转灵活、安全适用。
3.有机肥发酵系统平面布置力求紧凑,减少占地和投资。
4.有机肥发酵罐运行过程中的自动控制,力求管理方便、安全可靠、经济实用。
5.严格按照厂方界定条件进行设计,适应项目实际情况要求。
平坑式用我们通俗的话就是埋在地下发酵的方式。用这种方式最好的地方是它不会占用土地且发酵快。这种方式的坑一般都是挖3-4米左右然后把地上铺盖草垫就行了,简单方便。利用这种方法的话在夏秋季节3-4个月就可以发酵完成,冬季大约1-2个月就可以了。
最后一种就是半坑式了,这种方式是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的,我们挖地下的土以后不要浪费,可以用来做一个架子,然后再在坑底挖一个十字架,作为一个通气的地方,上面再盖一层玉米杆,然后在放浸泡过的稻杆放下去稻65厘米左右再者加入人畜粪便,放完后最上面盖一层10公分的薄土这样就完成了,堆后2--3天温度就会立马上升,如果温度不搞则需要加水作业,直至发酵成功。
混料部分
混料部分是将含水率75%左右的含水率较高的粪便或有机废弃物与生物质、发酵菌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混合,调节含水率、C:N、透气性等,达到发酵条件。如果原料含水率在55-65%可以直接入罐发酵,通过螺旋输送机进入发酵罐体。
运行主体,采用公司新研发的空气压缩制热机对设备运行进行持续供热氧,在由温控系统对物料进行控温发酵烘干,并配备公司专用生物菌技术,对养殖粪污和辅料混合后进行烘干酶解处理。整套设备配备运转耗能少,运行成本低;处理粪污量大。设备占地面积小,智能化高,完成发酵后的粪肥无臭气,含水率达到35%-39%左右;
生产工艺说明
1.畜禽粪污发酵处理机工艺过程:
1.1市场调研--市场订单--依据客户订单组织生产:
1.2原材料购进—→原材料检验—→外协外购件采购—→外购件检验
1.3自制零件加工:
2.自制零部件的加工采用地处理方式增加强度;
①采用剪板机和锯床、自动下料设备、激光切割机等方式下料。
②采用折弯机、型材成型机、模具、压力机等方式将工件成型。
③采用气体保护焊、电焊、气割、工装夹具等方式将零部件组焊在一起。
以上就是“苏州厢式压滤机批发”的介绍就先说到这里了,想了解更多关于苏州厢式压滤机批发的其它信息,欢迎来电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