纳米膜好氧处理装置利用堆肥设备调控堆肥参数,过程控制参数包括通风、温度以及氧气浓度。
1.温度控制。发酵过程中,必须测定堆层温度的变化情况。堆体发酵温度应控制在55℃~70℃,当堆体温度超过75℃时,应进行翻堆或强制通风;堆层各测定点温度均应保持在55℃以上,且持续时间不得少于7d,发酵温度不宜大于75℃,而且在65℃~70℃的高温期维持3d以上。覆膜发酵周期内,堆肥温度达到60℃以上,保持7d~10d可翻堆1次。翻堆时需均匀彻底,应尽量将底层物料翻入堆体中上部,以便充分腐熟。注:在堆肥发酵第10天建议翻堆1次,提高发酵效果,保证收益。
2.水分控制。随着堆肥发酵含水率逐渐下降,到覆膜发酵结束时含水率应在35%~45%。
3.氧气浓度控制。发酵过程中,应进行氧气浓度的测定。必须通过强制通风使堆体内氧气浓度保持在8%以上,宜控制在10%~15%。跟踪耗氧速率,及时调整通风量,标准状态下的风量宜为0.05Nm3~0.20Nm3/min·m3;风压可按堆层物料每增加1m,风压增加1.0KPa~1.5KPa选取。通风次数和时间应保证发酵在最适宜条件下进行。注:发酵初期,通风量以膜鼓起且膜可压住为主,但后期以长时间通风去水为主。
4.控制方式
覆膜发酵过程可选用参数控制、节点控制等控制方式,参数控制方式宜选择温度-氧气浓度联动控制,节点控制方式可选择时间节点控制、温度节点控制以及时间-温度节点联动控制。
5.去膜
覆膜发酵周期一般应大于20d,判断腐熟度,指标见表5。终止覆膜发酵时,发酵物料不再升温,去膜,堆体无臭味、颜色为灰色、灰褐色或黑色。
6.二次发酵
若需要进一步提高堆肥产物的腐熟度,可将堆体移出覆膜发酵区继续堆置15d~30d,中间翻堆1~2次。二次发酵也叫陈化或后腐熟,过程包括降温期。
纳米膜好氧处理装置翻堆操作促进发酵:一般物料会在发酵1~2天内(冬天慢一些),内部温度可以达到50~70℃以上,再保持到第3天或当温度开始下降时,即可开始翻堆操作,将底部和外部的物料导入堆内,几天后,如果温度再次上升,并开始下降时,则可再次翻倒,一般翻倒2次或视情况再多1次,温度保持相对恒定后发酵就完成了。
发酵成功的标志是:物料基本没有粪便臭味,或有淡淡的发酵后香味,堆内可见白色菌丝,生物填料变得脆弱柔软。
发酵时间:取决于所用原料的污染程度,或者说,如果粪料比较恶臭,则相应地发酵时间比较长,可能需要25天以上,如果相对比较新鲜的粪料,则发酵15天就可成功,且翻堆次数也少。
生物有机肥翻堆机是把蓄禽粪便、农业废弃物、糖厂滤泥、污泥、生活垃圾等污染物,纳米膜好氧处理装置通过耗氧发酵的原理制成绿色环保、改善土质的生物有机肥。可达到一天升温、3-5天除臭、灭菌(能彻底杀灭粪便中的虫卵病菌等)、七天成肥,比使用其它机械手段发酵方法速度快,效率高。根据客户要求也可增加一些辅助设施,如自动洒菌装置等。
纳米膜好氧处理装置具有体积小、转速低、操作简单、安装、维修方便、费用省、效率高、投资回收快,不需添加任何絮凝剂等特点;该机采用的高强度螺旋轴、耐腐合金螺旋叶片、筛网为不锈钢制作,螺旋蛟龙叶片采用特殊处理,是其他同类产品使用寿命2倍。
纳米膜好氧处理装置对含水量在95%左右的养殖粪污,无需添置固液分离和废水处理设备,可通过添加秸秆末和各类辅料生物发酵搅拌后,可直接处理达到生物有机肥标准。
纳米膜好氧处理装置采取24小时酶解运行工艺,养殖粪污和辅料(木薯渣,锯末,秸秆末菌棒等)经过混合后达到55%-65%左右干湿度,在经过主机设备酶解运行处理24小时后,经过出料机输出的酶解肥料在阳光房放置无臭味,再次腐熟陈化不会产生二次污染,在阳光房内每2天翻动1次降温腐熟,6-8天左右热量消失,腐熟完成可直接售卖或者直接存放。